芥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战时期,在日本军官中风行的卫生胡,为何 [复制链接]

1#

导读:留胡子从古至今就是男人们提升自我气质的长用方法,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有蓄胡子的习惯,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斯大林等等。不同类型对应不同性格,有海豹胡、凯撒胡、八字胡子、络腮胡等等。一代传一代,个性不过时。可有一种胡子——卫生胡,却是例外。它曾广泛出现在二战前后,比较出名的人如卓别林、希特勒、东条英机等等,都曾留过卫生胡。而如今卫生胡却近乎不见了踪影,这是为什么呢?

“卫生胡”原本也叫板刷胡,它的起源非常复杂,有人说是希特勒带起来的时髦,也有人说是卓别林的原创,但要说起起源其实跟他俩都没太大关系。19世纪末期,远离欧洲大陆的美国人在审美上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他们一反过去欧洲人胡子邋遢的形象,转而认为面容整洁、剃光胡须才是潮流,这样不但打理方便,人也显得精神许多。

当然有潮流,就会有逆潮流。总有那么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喜欢遵循蓄须的传统,不过他们为了不被看作是异类,在蓄须的问题上也作出了一些妥协。比如他们把下巴、两腮的胡子全部挂掉,而只留下鼻子下的一小撮胡子,以示遵循传统,这便是“卫生胡”最初的雏形。

年,年轻的卓别林出演了自己第二部电影《阵雨之间》,他用自己精湛的演技与无与伦比的才华塑造出了荧幕上的经典喜剧形象“流浪汉夏尔”,一时之间万人空巷,其中的“流浪汉夏尔”就留了一小撮标准的卫生胡。可以这么说卓别林是第一个把卫生胡推向大众的人,这也成为他日后标志性特征,不过卫生胡并没有因卓别林的爆红而流行起来。

随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德军从上到下大都留着标准的普鲁士八字胡。因为这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蓄须的样式,所以八字胡在德军当中非常很受欢迎,它贴有贵族、气质的标签。不过面对英国人发射过来的毒气弹,德国人果断选择了“刮胡保命”。

“刮胡保命”这又是什么梗呢?

原来在一战时期,使用芥子毒气已经成为交战双方取胜的法宝。芥子气是一种毒性极高的神经毒气,它能够对人体的神经、皮肤、眼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造成致命的杀伤。

士兵为了保命必须佩戴防毒面具,而上扬的八字胡严重影响了面部与面罩的贴合度。芥子气一旦从这些缝隙中渗透进来,不但会灼伤眼球,还会腐蚀面部皮肤,给士兵带来无法承受的疼痛感。为了保护自己,士兵们不得不用特制的凝胶来固定胡子,可战斗一旦开始,谁又能顾得上胡子呢?这时候卫生胡的方便之处就体现出来了。它集中在鼻子底下和防毒面具的导气管非常贴合,不仅空隙很少,还能减缓气管摩擦面部,可谓一举两得,很快就风靡一战战场。

不过实用性极强的卫生胡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当时的欧洲女性就对这种滑稽至极的小胡子,极为不感冒。她们认为只有底层贫民与士兵才会留小胡子。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欧洲的男士们对它的喜爱,虽然有可能会痛失“共度良宵”的机会,但小胡子仍是欧洲男士极为常见的经典造型。

随着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与审美多样化的原因,卫生胡逐渐被上流人士所接受,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地广为流行。其中德国卫生胡的忠实拥趸就是希特勒,他在一战的战场上被英国人的芥子毒气袭击后,对此产生了恐惧感,成为一名坚定的“卫生胡爱好者”。随着他本人成为国家总理、元帅以后,影响力大增,引来了一波“卫生胡追随者”。

但日本就有点奇葩了,当时这个全盘西化的东方岛国,把西方的作业抄了个遍,就连胡子这一项也没有放过。

先是在一战前抄法国人的牛角胡,后来又在二战前抄德国人的卫生胡,还信誓旦旦鼓吹卫生胡符合武士道的精神状态。受到二战影视剧的影响,不少人会误以为只有德军、日军才留着这种胡子,其实苏军、法军中留卫生胡的也大量存在。比如苏联红军元帅伏罗希洛夫、大将巴甫洛夫、上将普利耶夫就都留着卫生胡。

卫生胡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是元首的标志。

二战结束后,盟军士兵站在柏林城下的废墟里,贴上一簇卫生胡,使劲嘲讽元首。法国人为了清理曾和德国人有染的女法奸们,给她们剃光头、鼻子底下画个卫生胡的样子,让她们游街示众。瞬息之间,卫生胡成了邪恶的象征、法西斯的象征。

而此同时,战败的日本也在太上皇“麦克阿瑟”的监督下也开始了深度的民主化改革,为了与过去的旧日本帝国划清界限,急于当“顺民”的日本政客又再次展现了本民族所特有的“学习能力”。他们抛弃了过去的一切,开始全方位拥抱美国文化,其中也包括象征着法西斯主义的卫生胡。(不过就本身而言,卫生胡只是一种健康的蓄须方式,本身并没任何的特殊含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